1)第242章 国策建设(2)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242章国策建设(2)

  国策建设的第二个问题,便是教育问题。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以来一脉相承的逻辑体系,与新军改革号称是一文一武的根本性举措。但是,清廷对于教育只是口头上赋予其重要的突出地位,在某些标志性人物上予以了点缀,但在经费上并没有如他们所说的这般光景。

  秦时竹从北疆崛起以来,通过北疆巡阅使的功能将

  而真正踏踏实实修路的勤劳者,则被说成是刺头。虽然,一时的评价因为环境的限制而未必准确,但是毕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军队其实比修路还要艰苦得多,训练也要麻烦得多,很多问题暴露后,部队便会向兵站反映,再加上兵站本身听到的各类意见,也会有所改观。

  因此,听到这个事情,秦时竹不能先下结论,得好好讨论。

  铁路建设当然也是极其重要的,按照逐鹿计划的要求,在逐鹿行动开始前,铁路要通到新疆——而现在还在兰州不到的地方,距离哈密都还很远,何况迪化?没有铁路,向中亚方面的进军就只能是抓瞎。机械化部队到现在远远还不成熟,何峰哪里舍得让这些宝贝蛋到戈壁滩上冒险?骑兵部队国防军组建的不多,从应付战争的角度来说,在偏远地区,后勤甚至比战斗力还重要。左宗棠平疆,面对的只是地方武装,逐鹿行动可是要与毛子这样的正规部队真刀真枪干的,何况,左宗棠进疆毕竟是国土之上的平乱,而逐鹿行动,着眼的是固有失去领土——也就是现在为他国所占领,情况会更恶化。空中补给,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一种非常规举措,小分队可以,大部队依靠这个只能是自杀。

  除了中亚方向外,蒙古方向也是让人分外担心的问题。虽然铁路按期修到恰克图不成问题,可蒙古和新疆一样,也是地广人稀,对后勤极其依赖的地方。在逐鹿计划三个战略方向上,只有东路,即从黑龙江、吉林方向出兵会比较顺利,可也面临交通不便的问题。

  有一句叫做,为了供应后勤,需要10倍于作战部队的民夫——这不是国力可以承受的,如果铁路畅通,可以吧比例下降到2-3倍,所以,无论如何,铁路建设都不能放松,这是涉及战略层面的议题。

  当然,铁路建设是不是仅仅如周学熙和孙中山反映的那样,只是一个人力的问题,秦时竹认为还大有探讨的必要。在他看来,制约中国铁路,特别是北方铁路发展的,只要有3个因素:第一,财力不够,这限制了铁路原有的基础;第二,机械化程度太低,这是最现实和最关键的,因为财力在发行建设债券后,已经初步得到了解决;第三,才是人力问题。而人力中首先最成问题的,是有经验的技师和工程师极其稀缺。

  请收藏:https://m.quge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