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22)_宰执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旧党借用天灾兴风作浪时,他也是这副神情。

  只知进,不知退。面对敌人的进攻,绝不会退让半步。

  这就是当年博得拗相公之名的王安石。

  曾孝宽心中不安起来,不过一个晚上,到底出了什么事?

  ……………………

  朝会的前半段进行得很快,转眼就过去了。

  这两日,从雄州传回来的军报中,还没有战事爆发的消息。国界对面的辽军,不知是在等援军,还是下台的台阶,总之没有任何动静。

  唯一稍稍惹人注意的就是知南平军的黄裳,上表表功,说是击败了罗氏的叛逆,斩首四百多,为此上表献捷。

  罗氏是地名还是族姓,殿上知道的不多。少数了解的,也是因为前两年,在熊本的主持下,平定了一次夔州路的叛乱,其中就与罗氏有关。

  不过四百多斩获,在西南,或许代表了几个部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青壮,可放在近年来的战绩中,却根本不值一提。即是将比较的对象,局限在西南,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成就。

  除此之外,便无他事值得一提。

  待一切琐碎杂事结束,今日真正的议题才正式开始。

  左右两班的朝臣近三百人,只有十分之一多一点的臣子能够参与到会议中来,剩下的,都是旁听。

  这也是廷推宰辅时的体例,一切都放在明面上,而非暗室之中。

  既然是国家大事,当然要光明正大。

  太后在帘后俯视着群臣,然后开口,“吾闻一时之法当一时之用。夏殷之法,难用于文武之时;子虽殷裔,从周而不从商;祖宗之法,先帝革而新之;先帝之法,今日又当如何?还望诸卿详议之。”

  太后的声音并不高亢,甚至仅仅传到了台陛下。但随侍在侧的王中正随即带她将话传了下去。

  王中正代太后传达口谕的声音,在静寂的殿堂中发散出去,清晰的传到了每一位朝臣的耳朵里。

  一众朝臣有的吃惊,有的冷笑,有的欣喜欲狂,有的则是若有所思。

  太后一边要群臣共议国是该不该变、能不能变,一边却直说要变,这根本就是拉偏架,彻底站在了韩冈的一边。

  吕嘉问更是瞪起了眼睛,差点就要骂出口。

  ‘今日又当如何?’这不是已经明说了吗?革而新之!还问个什么?

  ‘三代之法,难用于文武之时’,引申开去,就是‘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这是商鞅的话。

  ‘一时之法当一时之用’,这更是出自韩冈之口。

  说是要问政,却先一步定下了方向。吕嘉问早知道太后会偏袒,但也不能这般不要脸皮。

  不,不要脸皮的肯定是韩冈,这番话,太后说不出来。韩冈这两天的奏疏中肯定有这么一段,前日自请留对,也必定一字一句的又给太后灌输了一遍。

  吕嘉问望向王安石,一开

  请收藏:https://m.quge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