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21章】 外籍兵团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021章】外籍兵团

  在中国政府、北方集团及其他产业集团、各高校的有效安置下,前后累计总共约50万德国人(包括少数奥匈人)在中国安顿了下来,德意志人口数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的在华人口总和(包括关东州日本人口,不包括从沙俄收复国土后的俄罗斯人)。这个意义不仅在族裔学上有意义,在社会学上更有价值。当然,在人口统计时,这50余万德国人大概有30%左右加入了中国国籍,由于中国并不承认双重国籍,因此实际上他们已经放弃了德国公民的身份,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但国籍改为中国人容易,肤色、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要变成中国人可不容易。

  虽然1914以后德国已完全丧失了在华的租界与各类特权,但人们惊奇地发现,到了1924年,德国人的身影重新活跃在中国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方面,都有浓厚的德国色彩。除了沿海、沿江各口岸城市以外,甚至在内陆地区都出现了众多的德裔人口。有专门为德国人开设的学校、餐馆、酒吧、舞厅等等——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德国失去了一个青岛,但却拥有了几十个青岛,而且是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的。德国人原来的傲慢、偏见随着一战的失败消失殆尽,剩下来就是受中国人所尊敬的地方。更令人震惊的还在于,在国防军体制内还编成了一支完全由德国人构成的部队,规模大约在一个营左右,对外统称国防军外籍兵团。

  在外籍兵团授旗的时候,秦时竹作为最高统帅发表了讲话,谁都明白,这番讲话不仅针对外籍兵团,更针对所有在华的德裔人口。

  “……鹰有时候比鸡飞得还要低,但鸡永远不可能飞得像鹰那么高,1919年4月7日绝不是德国的末日,相反,这是德意志的新生。如果非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它堪比耶拿战役结束的那一天!”秦时竹的讲话到此戛然而止。

  广场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不甚了了,但参会的德国人却全体潸然泪下,这批德国顶尖的精英,在高傲、怀疑、忐忑、迷茫的感情背后,终于迸发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激情,虽然仅仅是几百张嘴的呼喊,但“总统万岁”的呼声却震撼了整个广场,这不是授旗仪式的正式内容,却是德国人的由衷热情。

  唐绍仪紧皱着眉头,他当然知道“总统万岁”的意义,这差不多就是第二帝国阅兵式上“皇帝万岁”的翻版,但他只能将这份怀疑藏在心里。自从认定秦时竹有称帝“野心”之后,他一直生活在苦闷、焦虑、彷徨之中,甚至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排遣这个念头,除了将满腔热情倾注到工作中去外,对其他领域

  请收藏:https://m.quge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