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0章 持续诱敌_国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雨

  第110章持续诱敌

  在近距离支援火炮上,日军也同样处于下风,担任青岛攻略的日军炮群原本较为齐整,分野炮兵、山炮兵、野战重炮兵、独立攻城重炮兵和海军舰炮群,但由于登陆次序的先后和运输能力的限制,只有野炮兵和山炮兵陆陆续续上岸,其余部分都还在船上候命(主要包括120mm、150mm、200mm、240mm、280mm榴弹炮及105mm、150mm加农炮)。日军野炮兵主要采用38式野炮,是德国轮式75mm克虏伯野炮的仿制品(炮管长2.3米,口径75mm,炮重900公斤,弹重6公斤,射速6~12发/分,初速510米/秒,最大射程8250米),威力不小,灵活度却不高,登陆数量也较少,没有构成较大威胁(国防军一般装备75mm轻型榴弹炮,是法国同类型火炮的改型,采用液压驻退设备,射速高达30发/分,虽然炮弹质量要轻,但单位时间投射的弹药量却远远高于38式野炮,此时德国克虏伯野炮在中国有关情报的援助下也采用了新型驻退设施),日军登陆后进行支援的主力是山炮兵,其主要装备为41式山炮,为1908年(明治41年)制造(炮管长1.3米,口径75mm,炮重540公斤,弹重5.7公斤,射速7~20发,初速360米/秒,最大射程6300米),无论是性能还是灵活程度都不如国防军开发成功的三年式标准型步兵炮(口径75mm,系以92式步兵炮为蓝本制造),再加上11师还有10多门轻型步兵炮(口径37mm,又可称战防炮),日军也无法取得优势,随着3营的有意后撤。日军火炮在远距离打击上的精准度愈发无法保证,反观11师装备的迫击炮形态小巧、弹道巧妙,步兵炮威力巨大、移动灵活,全面压倒了鬼子的山炮火力。而且加强营的火力密度颇为集中,1500余人地部队集中了多达24门60mm迫击炮、16门82mm迫击炮、12门37mm步兵炮和4门75mm步兵炮的火力,让进攻的鬼子以为抓住了华军的主力。

  3营的激烈抵抗终于逼迫神尾等人调整计划,变南北两翼佯攻为主攻,变中路主攻为佯攻。意图通过左右两翼的快速推进形成对中路华军的钳形包围,并力争聚而歼之。于是,在标识敌我态势的战场形势图上,日军地主要兵力部署和进攻方向就成为一个以南北两处登陆点为底边,以中路国防军“主力”身后地区为顶点的,略带弧形的等腰三角形。神尾的算盘打得很好,即用中路猛烈进攻吸引敌军火力,为两翼快速突进争取时间。准备一举将11师主力歼灭在中路以西20多里的地方

  请收藏:https://m.quge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