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20章 京师风波_工业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触情绪,在他看来,西洋之学与孔孟之道终究不可同日而语。

  想到这里,他展书而观。郑观应在《易言》中的主题思想是富国之政,他在观察到西洋工业的变化后,通过阅读了不少关于西方工商业的书籍,提出了广泛翻译西洋书籍,让天下人都能学习的观点,同时开工厂、加快机器生产。同时轻商税以广去路,苛重税以遏制洋货销售的一些观点。

  这第一条,郑观应将西洋富国的学说引入国内,这就与翁同龢的观点颇有冲突,他很快引经据典,又大谈了一通国学博大精深,对于西洋之学,他虽然没有直接斥之为奇巧淫技,不过他站在小皇帝的角度,充分分析了西洋之学只是小道,而帝王之学才是大道的论断。

  小皇帝从小熏陶在这个唯我独尊的氛围里,虽然尚未亲政,却也早已深谙帝王之学,听了之后,自然对翁同龢的博学又多几分敬佩,两人相谈良久,小皇帝的思路一转,脱口而出,“老师,我若是年后亲政,还请老师您多引荐一些堪用的人才,咱大清这几年总算是打了些胜仗,没让西洋人小看了去!”

  翁同龢听到这话的前半句,神色却有些个紧张,抬头看了看毓庆宫门外站着的几个小太监,想了想,这才说道:“现在还是太后训政之时,皇上还需多向太后请教这为政之道才是!”

  小皇帝听了之后,显然没意识到自己话语的毛病,也没有感觉出自己这位老师话语外的意思,起身又拿起一本书,“老师,这是通政使宝廷呈上来的一本史书《帝国的崛起》,说是两广总督秦铠翻译的,我看了之后,方知英吉利能有今日的成就,也是因为王室的贡献!”

  小皇帝这话多少有些偏颇,不过这却是一定程度上受秦铠书里影响,秦大总督在抄袭这本《帝国崛起》这本英国人写的小册子,他也只是摘录了一部分内容,毕竟这时代能够称之为崛起过的帝国,算足了也不过英法德,荷兰葡萄牙之流之时海上一霸而已,而其中拿破仑时代的强盛法国早已是过眼云烟。

  不过一旁的翁同稣听到小皇帝提及秦铠的名字,眼皮不自觉的跳了跳,以他的眼光,怎么会看不出这位秦大总督绝对是日后大清朝廷的重要人物,大清最年轻的督抚外加无数的战功勋绩,日后不被倚重,那倒是怪事了……

  只是,现在他可没打算让这位秦总督到北京城来占个位置,虽然,以这位的能力和在朝堂上的口碑,显然入值中枢也毫无问题,他可听说了,不光自己这边对这位颇为倚重,就是位居高位醇亲王,似乎也与这位几千里外镇守一方的督抚关系密切。

  所以,绝对不可以,也不可能让小皇帝有任何招这位秦大总督入京的念头!

  想到这里,翁同龢接过书来,看了看,

  请收藏:https://m.quge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